盘点2021纺织行业六大骗税案,剖析2022税务稽查重点与趋势


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202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额为3154.6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额为1452.03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额为1702.63亿美元。繁荣的出口贸易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在纺织品服装行业给予的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支持,不过也存在不法分子盯上高出口退税率,通过虚构交易骗取国家税款的隐忧。2021年纺织品服装行业接连发生骗税案件,且规模大、金额高、链条长、波及多省市,可以说纺织品服装外贸领域业已成为骗税“重灾区”。本文解析上述案例的特点,分析案件爆发的原因,并在指出纺织行业的涉税风险并提出防范建议。

一、2021纺织行业发生多起骗取出口退税大案要案

(一)绍兴“5·12”特大骗取出口退税案

2021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绍兴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根据税收协查中发现的一项资金异常线索,联合警方,经过6个多月的深入调查,揪出了一个以徐某、蒋某、蔡某等人为首的跨省骗税违法团伙。该团伙通过虚开发票、虚构出口业务的方式,涉嫌在浙江、福建等地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8000余万元,目前涉案的18名违法人员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已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违法团伙通过控制15家绍兴本地纺织企业,在大量从外省虚开进项发票的同时,虚开销项发票给福州RZ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浙江HM进出口公司、宁波LD国际贸易有限公司3家出口企业,再由福州RZ国际贸易公司等3家外贸企业虚假出口,骗取国家出口退税。

(二)佛山“牛仔城”服装骗税案

图片

2021年,国家税务总局佛山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联合公安经侦部门,破获一起涉案金额2.8亿元的团伙虚开骗税案件。以杨某为首的违法团伙通过控制5家服装生产企业和1家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虚构业务,通过收取手续费方式向其他企业虚开发票;另一方面通过向自己控制的进出口贸易企业虚开发票和与不法货代公司、报关公司合作“买单配票”的方式,购买省内广东省内几家小型服装生产企业的不能退税的服装出口信息,骗取国家出口退税。

(三)厦门羽绒服骗税案

图片

2021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查处一起骗税案件。厦门T贸易公司与上游供货商成都S羽绒公司“合作”,S羽绒公司将廉价收购的低质未纳税羽绒服通过T贸易公司以高档羽绒服进行虚假出口,并向T贸易公司虚开发票,同时通过王某等人非法换汇,营造结汇假象。案件涉及金额1588万元,骗取出口退税269万元。

(四)浙江金华纺织产品骗税案

图片

2021年,国家税务总局金华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联合警方破获了一起出口骗税大案。税务机关通过预警系统发现某企业出口交易额激增且集中在“被子”“枕头”等高退税率的纺织产品。税务机关查明,2017年~2020年,刘某斌、龙某、赵某芳等4人组成违法团伙,控制5家空壳出口企业,通过支付手续费的方式,从江西、河北等地的56家空壳纺织品公司,虚开金额为13.68亿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与不法报关行和货代公司勾结,伪造报关单、销售合同、虚假结汇,共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1.65亿元。目前案件已移交司法机关。

(五)宁波针织品和服装企业虚开骗税案

图片

宁波市税务局第三稽查局跨区域联合公安部门,联动出击,通过一份虚开发票通知单发现B公司常年接受虚假发票。经查,2015年~2019年,B公司法定代表人刘某在明知不存在真实货物交易的情况下,仍通过他人介绍,累计从31家企业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559份,用于抵扣销项税额及骗取出口退税,累计虚开内销增值税专用发票106份,票面金额4434万元,税额753万元,价税合计5187万元。违规办理并取得出口退税款299万元。被告人刘某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八个月,并处罚金,追缴税款。

(六)深圳“家族企业”出口骗税案件

图片

2021年2月,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稽查局联合警方破获一起“家族企业”出口骗税案件。刘某梁等11名主要涉案违法人员控制15户外贸型进出口企业,在2015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累计出口产品涉及金额11.95亿元,申报出口退税1.48亿元。15户企业出口经营的木家具、服装等产品是骗税违法多发的敏感商品类型,其上游企业多数为虚假企业、部分走逃,资金存在回流情况。经查,刘某梁等人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组成“家族式”违法团伙,家族成员分工明确,各自负责转账、结汇、办理涉税事务等工作。通过支付手续费的方式,从上游93户企业取得品名为木家具、服装的虚开发票,再通过“配单”和虚假结汇的方式,虚构出口业务,涉嫌骗取出口退税1.48亿元。目前已移送司法机关。

上述六个案例反映出纺织品服装外贸行业骗税案件的特征:骗谁犯罪和虚开犯罪交织,呈现出复杂性;不法分子团伙化、专业化;涉案交易规模大、涉案金额高、交易链条长、波及多省市、牵连多企业。总之,税务机关可能会加强对纺织品服装外贸行业的检查、稽查。

二、2022年纺织品服装外贸的税务稽查重点展望

自2018年三部门联合行动打击“假企业”“假出口”“假申报”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挽回出口退税损失345.49亿元。因此,2021年10月六部门(即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部署常态化打击“三假”专项活动,进一步在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开展打击活动,着力提高打击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推动实现长治长效。纺织品服装行业本身是税务案件高发的重点关注领域,2022年会面临进一步的税收监管,打击涉税违法犯罪。

(一)全链条追踪,牵一发动全身

上述六个案子,都呈现出全链条化的特点,在单纯的“四自三不见”骗税模式基础上,不法分子更进一步,打通上下游的多个环节、多个公司,相互协作配合。总的来看,不法分子主要是控制位于中游的空壳服装生产企业,与下游的外贸公司、报关公司、货代公司相互联系,购买出口单证和相关信息;与上游购买虚开进项发票,具有组织化、专业化、链条长等特点,同时部分犯罪还具有分工协作的特点,各环节之间人员相互隔离,为侦破带来了阻碍,违法分子的违法活动更为隐蔽,行为更为狡猾。

目前,纺织品服装领域骗取出口退税的主要模式是两种。第一种是“以次充好”,即不法分子通过伪装和包装,将不能退税的商品伪造成可以退税、适用高退税率的商品,或者抬高商品的价格,获取虚假出口额。由于生产工艺、采购来源在海关环节难以核查,具有较强的欺骗性。第二种是“买单配货”模式。这两种模式通常也环环相扣,涉及虚开发票、伪造合同和货物信息、买单等多个环节。

因此,税务机关联合公安等部门,在案件侦破过程中顺着票流、业务流,一路追踪,识别虚假企业、挖掘违法链条,已经形成了一套模式和经验,无论是哪个环节被税务机关发现疑点,最终都会被揪出整个链条。比如,在企业检查和案件侦查过程中,税务机关会关注企业加工、仓储等活动,甚至对对机器功率、工人数量、水电耗用等指标详加分析,使得异常经营行为无所遁形。

(二)重点行业:纺织品服装高退税率引关注

为鼓励纺织品服装的出口贸易,我国一直为纺织品服装行业设置高出口退税率。早在2008年,《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财税[2008]138号)就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随着市场和经济的变化,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一度高达17%。目前,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也保持在13%,和增值税率持平,总的来看处于出口退税率很高。不法分子据此盯上13%的出口退税率,使得纺织品和服装行业成为骗税的高发区。

近年来,税务机关通过高兴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监控税收风险,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在上述金华纺织品骗税案件中,税务稽查部门就是在使用预警分析系统分析企业涉税信息时,发现某企业出口货物以“袜子”“毛巾”“被子”“枕头”等高退税率的纺织产品为主,且出口业务爆发性增长、货品类型单一且为骗税违法多发的敏感商品,从而引发了税务机关的检查,并揪出整个骗税链条。相同的情况在深圳的案件中也有体现,税务机关始终关注服装这一类高退税率的商品出口退税情况。

目前,税务机关针对骗税企业的违法特征,进一步完善其相关预警软件和平台功能。建立具有“出口额增长率”“异地报关”“异地进货比率”“收汇结汇状态”和“运输、仓储费用”等多项预警数据指标的企业疑点指标数据库,通过构建多角度、多维度的预警分析体系,及时识别骗税风险企业,防范和遏制骗税等违法活动。在这样的税收风险管理技术革新背景下,某个企业的涉税风险一旦发生,就将可能牵连到相关的所有企业,甚至可能引发整个行业涉税风险的集中爆发。

同时,随着案件犯罪模式的变化,税务稽查部门在查办虚开、骗税案件时的办案模式也在升级,不但多地区、部门配合协同办案,而且结合疑点线索,及时对涉案企业人、财、物,票流和信息流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关联分析和追踪,通过实施延伸核查和扩展调查,及时识别所有隐藏的假企业,彻底挖出违法链条。

(三)关注纺织品服装特点:小规模企业和农产品

目前,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存在行业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的特点,纺织品服装消费个性化、竞争格局分散,国内服装公司普遍体量较小,龙头企业总体占比不高,但依赖出口,跨境代工订单和电商数量多。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大量服装、纺织品的出口是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这就给接受委托代理的外贸企业以可乘之机。上述案件中的浙江义乌、绍兴柯桥正是海关总署试点市场采购贸易的地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增值税不征不退,当收货人、发货人委托代理进行出口报关运输时,不法分子和报关企业、外贸企业配合,将受委托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物重新安排组合,组成高退税率的一般贸易,既可以直接配票骗取退税,也可以销售信息牟利。

同时,也有不法分子采购国内许多小规模的生产厂商生产的低价值服装,通过购入虚开的进项发票、伪造合同等方式将其伪造成高价值的产品,通过虚假出口的将其报关出口申请退税,以获取税款利益,等运输到境外后就地处理掉这批服装。因此,税务机关可能会加强在纺织品服装行业的监管,尤其是对于大量可能具有虚开风险的小规模服装生产企业,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检查。

服装生产的原料通常是棉花等农产品,不法分子为了骗取出口退税,通常会伪造整个服装生产的链条,虚构纺织品生产流程,采取“真贸易假生产”的方式,采取虚开发票和配单等非法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从各地骗税案的查办情况看,大量纺织品骗税违法的虚开源头发生在农产品收购开票环节。目前,收购发票开具只要求填写农产品销货人身份证明以便核查。但不法人员常通过伪造身份证明、暴力虚开等方式作案,规避监管。因此税务机关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增值税收购普通发票开具资格审验。

三、纺织品服装外贸的涉税风险提示与应对

(一)虚开骗税风险激增、法律责任重

纺织品服装因高退税率而容易引诱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加之我国的服装、纺织品行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品牌、竞争激烈,利润率低。这使得部分纳税人在经济状况下行、企业经营困难时可能基于利益或受人鼓动参与虚开骗税犯罪,或者真假业务结合抱有侥幸心理。目前,国家对于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打击始终处于高压态势,同时由于虚开骗税的链条长,一旦因为上游虚开企业或者下游的报关公司被税务稽查部门检查,势必会顺带牵连自身,同时目前的案例也显示无论是服装生产企业还是报关、外贸公司等,相关人员均承担了较重的刑事责任。

同时,如果企业构成骗税,可能被停止出口退税权。按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66条之规定,对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可以在规定期间内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目前,被认定为骗税的企业,经省级以上税务机关批准,要被停止半年以上出口退税权,而在停止出口退税权期间,企业自营、委托或代理出口的货物,一律不予办理出口退(免)税。因此,一旦卷入相关案件,对于依赖出口退税的低利润率的纺织品服装企业而言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二)纳税人应充分认识风险,强化合规观念

纺织品服装虚开骗税案件的核心在于“虚假”业务。这也是骗税案件的核心问题。如果纺织品服装企业,无论原材料提供商、制造商、出口商,只要触及到虚假业务、虚假交易,都有可能面临涉税风险。纺织品服装企业应当严守真实交易的法律红线,实质参与出口交易活动,确保出口业务的真实性。

同时,纺织品服装的生产、销售、出口业务涉及多个环节,流程复杂,有的货物、票据甚至可能在多个省市之间流转,处在每一个环节中的企业都应注意到其中的风险问题,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各个环节和流程的把关,尤其是加强对货物的把控、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口报关单等退税单证的管理,确保进出口业务的真实、合法。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要加强对上下游企业的考察与评定,防范因上游虚开发票或走逃、失踪、非正常注销而接受到虚开增值税发票造成自身损失,也要防范上下游企业相互勾结,引发不能退税以至被利用实施骗税的风险。尤其是外贸企业、进出口代理公司应核查票据的真实性,避免收受虚假票据面临税务风险。